1. 首页 > 法律 > 律师文集

民事诉讼制度有哪些(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

不断完善当事人变更的现代民事诉讼制度

文丨陈惊天

当事人的变更,是指在诉讼过程中,根据法律的规定或基于当事人的意思,原诉讼的当事人被变更或变动为新的当事人的一种诉讼活动。当事人的变更包括法定的当事人变更和任意的当事人变更。法定的当事人变更是指在诉讼过程中出现了某种情况,根据法律规定所发生的当事人变更。任意的当事人变更是指在诉讼过程中,因原诉讼当事人不适格而发生的当事人变更。

我国民诉法规定了法定的当事人变更。对于任意的当事人变更,我国曾借鉴苏联法律,在1982年《民事诉讼法(试行)》第九十条中作了规定,并在1984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事诉讼法(试行)〉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对此进行了细化,但在1991年《民事诉讼法》修改时删除了相关条款。此后,我国法律再没有确立任意的当事人变更。在司法实践中,出现当事人不适格的情况,法院通常采取不予受理、驳回起诉或者驳回诉讼请求的方式予以处理。

对于法定的当事人变更,无论是实务界还是理论界,争议不大。对于任意的当事人变更,由于立法空白且司法实践有相应的处理方法,实务界中的支持者不多。对任意的当事人变更的研究主要来自理论界,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虽未确立该制度,但不少民事诉讼法教材把当事人变更(更换)作为当事人章的一部分内容。对于是否应当设立任意的当事人变更,支持者认为可以通过更换当事人,使诉讼在正当当事人之间进行,有利于避免司法资源浪费,减少当事人诉累,达到解决实际纠纷的目的;反对者则认为任意的当事人变更没有法律依据,违背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不利于保持诉讼程序的有序性、稳定性以及法官的中立性,还可能滋生司法腐败。

从支持与反对的态势上看,似乎任意的当事人变更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同。事实是,我国并未对任意的当事人变更制度展开深入研究,现有的探讨多局限于合法性的应然层面,没有深入到该制度的法律适用的实然层面。总之,我国目前对于任意的当事人变更制度的理论研究处于没有法律依据、缺乏实践动力、缺乏实施方案的状态。

在现代司法理念中,尊重当事人、给予当事人充分的选择权,越来越注重诉讼经济、讲究诉讼效益,这为任意的当事人变更制度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的空间。未来在任意的当事人变更制度正当性探讨的基础上,应聚焦于制度的具体规则的构建,对任意的当事人变更的条件、程序与效力等法律适用问题进行细化,以看是否能为立法和司法提供科学的理论和可行的方案。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民事诉讼数量以及新诉讼类型与日俱增,原有的民事诉讼制度需要及时更新迭代,以有效满足新的社会需求。不断完善当事人变更的现代民事诉讼制度,是时代发展赋予实务界和理论界的一项重要任务。

(作者系《人民法治》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民事诉讼制度有哪些(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

声明:

本文来源互联网,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联系方式:

联系我们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箱:2889034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