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婚晚育的年龄是多大(计划生育晚育政策年龄)
如今社会上,选择“晚婚晚育”的女性不在少数,甚至有的夫妻结婚6、7年,仍没有要孩子的打算。
虽然从事业发展等方面来说,这样的选择无可厚非,但从医学上来说,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只有7年,还是应该要把握住。
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只有7年在医学上,从受孕条件、孕期并发症、婴儿存活率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后得出的结论是: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为24-30岁,仅仅7年时间。
处在最佳生育年龄的女性,卵子数量多、活力高,更容易受孕,且身体机能强,恢复周期短,妊娠期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会大大降低。
对于胎儿来说,不仅存活率会更高,先天畸形率、早产率也会大大降低,且更不容易患上遗传疾病。
所以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女性在这7年时间里生儿育女,身体条件是比较理想的,一旦超过,不仅怀孕难度会增加,并且容易对胎儿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年龄稍大生娃也有优势虽然从医学上来说,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只有7年时间,但对于生娃这件事,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
如果从事业发展、经济状况、心理成熟度等方面来综合考虑的话,选择“晚育”其实也具备一定的优势。
如今高等教育普及,一名女孩在24岁左右,可能刚刚大学毕业,属于社会上的“新人”。
如果此时选择生娃,固然身体上相对具有优势,但可能无法调解自身的心理压力,尤其当因生娃而出现事业滑坡,遭受经济损失时,内心失衡、产后焦虑等负面情绪可能会进一步被放大。
在一本叫做《The price ofmotherhood(做母亲的代价)》的书中,将这些经济上的损失称为“mommy tax(妈妈税)”,对年轻女性来说,上缴“妈妈税”所带来的后果无疑会更严重。
所以年龄稍大一些的女性,其实生娃也有其固有的优势:事业稳定,经济条件出色,心理承受能力更强。
生娃要赶早还是晚?每位女性、每个家庭的情况多有不同,对于生娃早晚这件事,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关键是如何从医学上、社会经济学上,来干涉自身的“最佳生育年龄”,扩大其范围。
比如对年龄较低,正处在医学上“最佳生育年龄”的女性来说,重点在于保障自身的经济条件,确认自己和爱人的心理成熟度,是否能够承受孩子为婚姻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并且对于孕育相关知识要有所了解,确保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冷静地处理解决。
而对于准备“晚婚晚育”的女性来说,因为可能错过生物学上的“最佳生育年龄”,所以重点在于注意身体状态,坚持运动、健身,确保在将来孕育下一代时,不会因为糟糕的身体而遇到难以解决的难题。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年龄对于生育带来的影响往往是不可逆的,如果年龄太高,生育的难度可能会超出想象。
尤其当女性年龄超过35岁,被划分到“高龄产妇”范畴后,孩子出现染色体分离等遗传疾病的概率会大大增加,所以即便是“晚育”,年龄也不宜过高。
对生育年龄不应太焦虑或许是因为对生育过于重视,有些女性会执着于最佳生育年龄的问题,希望能从医学上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
然而影响生育的因素太多,医学上所谓的最佳生育年龄是针对大众的一个建议,但因为个体的差异性都很大,所以在每个人身上并不是绝对的。
如果女性一味地纠结于最佳生育年龄,因生育年龄而感到焦虑,只会事与愿违,增加怀孕分娩的风险。
与考虑最佳生育年龄相比,更重要的是如何平衡众多因素对生育的影响,找到适合自身的平衡点,来做出针对性的调整。
当然有时候还可能会与宝宝不期而遇,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是要尽量将孩子生下来,毕竟流产对女性的伤害是极大的,顺其自然才是生命最好的安排。
老苗结语:
无论早生还是晚育,都是自身做出的选择,所带来的后果要由自己一力承担。
与其纠结于“最佳生育年龄”,不如多了解孕育相关知识,在即将孕育下一代时,做到有备无患。
声明:
本文来源互联网,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