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套房子要开征房产税(2022年房产税开征)
在6月4日,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税务总局、人民银行联合发布了《关于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矿产资源专项收入、海域使用金、无居民海岛使用金四项政府非税收入划转税务部门征收有关问题》通知。在通知中明确指出,这个政策首年会在2021年7月1日开始在河北、内蒙古、上海、浙江、安徽、青岛和云南这4个省市试点,从2022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推广。虽然这个政策和房产税的出台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不少房地产专业人士对这个政策的解读更加深层次,他们认为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的征管责权交给税务部门,跟以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和推出房地产税有密切关系,也预示着房产税距离出台更进一步了。
另外,在今年5月11日,财政部、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税务总局在京召开了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通过本次的会议内容就可以看出,将有城市提前试点房产税,跟上海和重庆试点房产税不同,以后试点的可能就是未来即将出台的正式房产税了。有专家预测,如果提前在这些城市试点房产税,大概率会有深圳、东莞和杭州等楼市热点城市。可以看出,距离房产税出台的时间已经越来越近了。就比如著名经济学家马光远预测,房产税大概率会在“十四五”期间出台,也就是未来5年内出台。同时马光远认为,未来5年内是最适合出台房产税的时间段,一旦错过了这个时间,以后就很难再找到合适的出台时间了。
确实,就如马光远说的那样,距离房产税出台的时间已经不远了,因为根据国家的规划,房产税立法意见稿已经初步通过。另外,现如今我们国家的住房资源已经过剩,现在国家已经开始调控房地产行业,未来土地出让量将大大降低。而房产税的出台,就可以很好地补充财政收入的空缺。另外,财政部部长刘昆在2020年12月在自己的《建立现代财税体制》中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和改革,按照立法先行、充分授权、分步推进来执行,对个人住房和商业房地产来进行评估收取。因此可以看出,对于房产税,财政部门基本上一锤定音了,房产税的出台已经属于“箭在弦上”了。
更重要的是出台房产税是顺应民意,现在绝大部分都期望房产税能够早日出台,因为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只有房产税能够让房价触及投资客的利益,才能够让房价真正地降下来。对于现在依然买不起房子的刚需购房者们,可能他们最期望的就是房产税出台,然后让房价降下来,让他们买得起房子。
确实,现如今我们国家的楼市存在一个矛盾的现象,那就是一边住房资源过剩,一边房价居高不下,甚至还在不断上涨。而造成这种矛盾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炒房客大量囤积房产。虽然住房资源已经过剩,但是住房资源分配严重不均衡,有一些人可能拥有十几套甚至更多的房子,而有些人可能一套房子都买不起。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我们国家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超过40平方米,96.86%的城镇家庭都已经有了房子并且户均超过了1.5套。但是,在这样的住房资源已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我们国家的平均房价已经高达9860元/平方米。而对于那些热点一二线城市,房价更是动辄两三万甚至更高。
可以看出,由于大量炒房客的存在,就算在楼市调控政策的打击下,也只能阻止炒房客继续投资房产,而对于那些已经囤积了大量房产的投资客却没有多少影响。但是房产税不同,房产税就是征收房产所有人的税收,也就是说会触及这些囤积了大量房产的炒房客根本利益,大大提高他们持有房产的成本。根据世界上已经出台了房产税的国家的经验来看,房产税可以有效打击楼市炒作现象。因此,人们期盼房产税来降低房价也是非常有道理的。
财税专家张学诞:设置免征面积,同时按照阶梯式标准征收对于房产税的征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税收政策研究室主任张学诞认为,为了避免房产税“误伤”真正的刚需,可以设置40平方米/人的免征面积,同时,按照阶梯式标准征收房产税,征收税率在0.2%-1.2%之间。现如今大部分家庭都是3口之家,按照40平方米/人的免征面积计算,一个家庭就有120平方米的免征面积,基本上已经足够居住了。就算一些家庭的房子面积超出了免征面积,但是只要超出的面积不多,按照阶梯式标准征收,也交不了多少房产税。所以,只要设置好免征面积,同时按照阶梯式标准征收,就可以避免“误伤”真正的刚需。
但是按照阶梯式标准征收房产税,对于持有2套以上的房子的人就需要注意了,特别是房子是特别多的人。由于持有的房产越多,需要缴纳的房产税税收比例越高,最高可达1.2%。如果一个家庭持有房子免征面积超过了1000平方米,按照10000万元/平方米计算,每年就需要缴纳12万的房产税。而很多投资客持有的房产更多,房价更高,每年需要缴纳的房产税会更多。可以看出,房产税出台之后,会直接增加持有房产的成本,会导致持有房产的收益直线降低,甚至会直接导致很多炒房客亏损。因此,房产税对炒房客影响非常大,随着房产税的出台时间日益临近,持有2套以上房子的人需要注意了。
声明:
本文来源互联网,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