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法律 > 经济纠纷

融资约束是什么意思(企业融资约束衡量指标)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我国的中小企业市场参与者承担着提供就业机会、盘活资源和保持市场活力等多项社会功能,但是却面临信誉水平不足、缺乏抵押物等劣势。

供应链金融自2005年传入我国以来就大受追捧,并逐步与我国的产融结合和产业集群等实际发展情况相切合,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新的思路。

供应链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

(1)供应链金融缓解信息不对称

核心企业作为整个供应链体系的“神经中枢”拥有最为完备、真实的信息资源,而核心企业通过将其所获得的各类信息在供应链内共享,降低了整个供应链生态圈的信息非对称问题,而中小企业则依据产销信息动态调整经营业务活动,规避经营风险。

其次,以往银企债务关系的设立需要企业以固定资产或不动产等进行抵押,然而这些是中小企业相较于大型企业缺乏的物品。供应链金融摆脱了对固定资产抵押物的依赖,其融资方式是依据中小企业在供应链内的商品贸易往来,以其现有原材料、存货甚至是未来的产成品等生产经营货物进行抵押借款,降低了银行坏账的可能性。

而核心企业的担保为此增加了双保险,如果中小企业出现失信等状况,银行一方面可以拍卖变卖抵押物,另一方面还能要求核心企业履行约定来降低违约损失。

另外,契约伙伴关系是供应链生态圈的显著特征,中小企业为获得信贷从核心企业取得保证是重要步骤,而保证担保等是以信誉为参照物的。那么中小企业就需要考虑因违约而丧失信誉的成本问题。供应链的参与者一旦违约会面临其他参与者的孤立甚至会被供应链淘汰,失去这种稳定长久合作的经营机会,而银行也会将其计入失信名单当中。

这种高昂的失信成本会促使中小企业主动遵守规则提高信誉公开自己的信息,防止其将资金挪做它用,能够避免道德风险问题的发生,使银行信贷风险下降。

最后,供应链金融模式注重对于具有真实交易背景的业务提供融资服务,这就对中小企业借款用途的规范性要求很高,绝对禁止借款被用于未经授权的高风险项目。

那么银行可以借助供应链内物流公司的帮助通过对物流信息的掌控把握资金流的流向,物流公司能够实时监管货物动向,对提货单等进行审查并及时报告银行相关信息,银行因此能掌握具体交易细节,那么企业借款资金和交易资金的动态均能被银行获取,抑制中小企业恶意逃债现象的发生。

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银行能够立刻从物流公司处获得信息,为应对突发事件采取及时的预警来争取时间。

(2)供应链金融降低交易成本

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中,核心企业、物流公司等各参与者的信息相互传递使得信息数量和质量均得到了长久提高,很好地抑制了银企间信息不均衡造成的有限理性行为,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

中小企业信誉不高所以要依赖供应链内核心企业的信誉完成与银行的信贷交易,如果中小企业违背了契约而损害银行和其他参与主体的利益时,将遭到整个供应链层面的打击,那么考虑到这种信誉成本,中小企业会尽量避免机会主义倾向,从而通过约束交易不确定性的发生来降低交易成本。

另外,经济学家指出规模经济能够有效降低单位成本,强调了规模效益对于成本的分散作用。对于传统的借贷资金,由于单次交易间并无关联关系因此需要自始至终的重复审核,成本之高自不必说。

而供应链生态圈内的企业间发生的贸易往来具有长久、稳定、重复的特点,那么针对这种一揽子性质的交易行为,银行可以采用“打包授信”的方式从而防止了单一重复审核成本的发生,省略重复多余的审核程序,同时供应链内重复的交易活动分摊了授信成本使得单位交易成本下降,银行能够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供应链金融对中小板公司融资约束的对策建议

(1)构建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

供应链金融是依托企业现有供应链开展的金融服务,其基础是真实可靠的交易信息而非单纯的信用融资,金融机构能够及时把控业务动态从而掌控资金流向是关键所在,因此有必要建立国家级和省市级多层次全领域的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以满足不同层次企业的业务需求,提高信息的质量数量以及透明度。

此外供应链金融突破了企业规模、可抵押质押资产的限制,更加关注于信用的问题,所以应当设计制定企业评价体系(特别是信用评价体系),在信息平台注册的全部企业均需要经过该体系的评价,并由政府主管部门及商业协会审核后在系统内公示。

同时要根据最新的交易状况进行评估及时调整信用体系,避免信息滞后性带来的风险。这样在完善金融环境的同时强化信誉的重要性,为供应链金融的推进提供基础。

(2)创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从而完善产业集群

根据国外产业的发展过程以及我国经济发展形式,建立并发展健全不同层级、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产业园区以推动产业的规范化、专业化是当务之急。产业集群通过将众多相关企业串联在一起,实现分工与协作的完美搭配,促使相关产业集聚提高产业竞争力,为供应链金融业务扩张提供了“肥沃土壤”。

而利用供应链金融工具能够监控资金在不同节点企业的流向动态,发现异常金额和交易及时向关联方通报相关问题,实现定项融资功能的同时保证资金利用的安全性。

因此,供应链金融作用于产业集群能够发挥出更高的价值,推动集群高质量健康发展。而目前,也需要制定法规对于集群的参与者、范围加以规范或约束,防止单方垄断现象和过度金融风险的发生,保证产业集群助力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扩展。

同时地区政府也要利用好供应链金融工具引导区域集群的规模和方向,促进地方特色产业的开发,发挥好供应链金融辅助管理的功能时也要防止过度集群、低效率集群等现象的出现,维护好区域经济的稳定。

(3)加强地方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的合作推动产融结合

我国的金融机构起步较晚却发展迅速,但是存在着“东多西少、城乡分界”的差异问题,这就造成了区域性金融发展程度存在差异,而不同性质金融机构的主营业务不同面对的客户群体也是千差万别,无形中也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同时我国中小企业分布广泛,由于不同地区市场环境不同可能难以短时期建立完整的集群产业链。

因此,面对“星罗密布”的中小企业,有必要提高供应链金融产品对于非集群区域或区域金融环境薄弱的中小企业的适用性。政府一方面需要对推行产融结合的金融机构给予资金补贴等优惠财税政策,另一方面需要设立专门的管委会等加强监督检查遏制投机行为的发生。

产融结合会引起银企之间利益的重新分配,那么银企之间协同舞弊、操纵利润的现象也是极可能发生的,这种风险很难通过对单一的交易业务审核来发现,那么管委会可以利用供应链金融与大数据技术发现异常交易和资金流的异常流动,及时勘探风险保证区域金融稳定。

(4)提高供应链金融风险监管力度

金融机构在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时不仅要理清既得利益的数量和价值,同时要考虑到每项服务环节可能产生的风险的性质、影响范围和恶劣程度,在授信、资金供给、资金收回等各个阶段均要有风险防范意识,将潜在的不利因素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那么如何建立健全高质量的风控体系是保障金融机构利益的关键之处。

供应链金融风控体系主要包含信誉风险评估,资金动态监控和风险预警系统三个部分,同时还需要定期对体系的三部分实行控制测试来保证风控体系一贯运行,必要时及时调整弥补风控漏洞。

信誉风险评估主要指的是资金供给前的审核。目的是考察供应链的牢固程度防止资金流入落后的或高风险区域。由于链上核心企业的信誉支柱作用并且当中小企业难以偿债时核心企业可能需要补偿这部分欠款实现风险分担,因此进一步着重考察核心企业信誉程度和资质状况,筛选恰当的、能够有效沟通的合作对象。

资金动态监控主要发生于供应链金融工具已经将资金注入供应链当中。此时,金融机构要关注供应链内各项交易的金额的恰当性、合同条款的合理性和超越规定用途的资金利用等,实现对资金流转全流程的监控,遏制中小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

而风险预警机制主要是风控数据分析评价。由于供应链内企业的承接关系使得舞弊事项难以被识别,有可能出现一揽子造假情况影响金融机构对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因此,金融机构可以根据每次交易的资金实物流转与还款等情况给予相应的评分,同时结合物流公司、行业协会和政府监管机构的最新情况,定期对评分加权平均后按序排列,对于综合得分低的企业及时预警,淘汰评分不合格的企业从而控制风险。

所以,为破除中小企业的融资壁垒和拓宽供应链金融工具的适用性、有效性,有针对性的提出四点改进建议:通过建立不同层次的供应链金融信息平台并构建完善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为供应链金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优化区域产业结构逐步建立健全省市县三个层级的产业集群区域,在利用供应链金融基础融资作用的基础上发挥其辅助生产管理的额外效用;对于金融环境不发达以及集群不显著区域的中小企业,强化中小企业与区域金融机构的联合从而推动产融结合的实现,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创造条件;最后要提高供应链金融风险监管力度,保证资金流动的安全。

声明:

本文来源互联网,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联系方式:

联系我们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箱:2889034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