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法律 > 律师文集

挪用资金罪司法解释最新(侵占挪用公司资金罪的释义)

挪用资金罪综述 | 目录

一、挪用资金罪的定义

二、挪用资金罪的构成要件

三、挪用资金罪的认定

四、挪用资金罪的追诉标准

五、挪用资金罪的刑事处罚

六、挪用资金罪主要法律法规汇总

一、挪用资金罪的定义

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

二、挪用资金罪的构成要件

(一)客体要件

本罪所侵害的客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资金的使用收益权,犯罪对象是本单位的资金,即由单位所有或实际控制使用的一切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的财产。

(二)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具体体现在:1.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2.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3.进行非法活动的;“归个人使用”主要表现在:1.供本人、亲友或者其他人使用的;2.以个人名义将本单位资金供其他单位使用的;3.个人以单位名义将本单位资金供其他单位使用,谋取个人利益的。上述挪用资金行为必须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即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中具有管理、经营或者经手财务职责的人员,利用其具有的管理、调配、使用、经手本单位资金的便利条件,将资金挪作他用。

(三)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即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具体包括:1.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监事;2.上述公司的除公司董事、监事之外的经理、部门负责人和其他一般职工;3.上述企业以外的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职工,包括集体性质的企业、私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的职工,另外在国有公司、国有企业、中外合资、中外合作股份制公司、企业中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所有其他职工以及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不能成为本罪的主体。

(四)主观要件

主观方面具有挪用资金的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利用了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或借贷本单位资金。

三、挪用资金罪的认定

(一)罪与非罪的界限

1.挪用资金的数额未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或已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但在3个月内及时归还,未用于营利活动或非法活动。2.行为人没有以个人名义将资金供其他人和单位使用,主观上没有基于个人目的暂时占用本单位资金的故意,客观上也没有为了谋取个人利益而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借贷给他人的行为。3.行为人非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或者是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兼股东,挪用本单位资金并没有损害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以及股东利益,也不存在其他社会危害性。4.挪用的资金不属于“本单位资金”等。

(二)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1.挪用资金罪与挪用公款罪的界限

(1)主体要件不同。挪用资金罪的主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不包括国家工作人员;挪用公款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

(2)犯罪客体不同。挪用资金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资金使用权,挪用公款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财产所有权以及国家财政管理制度。

(3)犯罪对象不同。挪用资金罪侵犯的对象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资金,包括国有或者集体所有的资金。挪用公款罪侵犯的对象限于公款。

2.挪用资金罪与挪用特定款物罪的界限

(1)主体要件不同。挪用单位资金罪的主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不包括国家工作人员。挪用特定款物罪的主体一般是在国家机关等单位保管、支配和使用特定款物的主管人员等直接责任人员。

(2)犯罪客体不同。挪用资金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资金的使用权。挪用特定款物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专款专用的财经管理制度和公共财物的使用权。

(3)犯罪对象不同。挪用资金罪侵犯的对象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资金。挪用特定款物罪侵犯的对象是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的特定物款。

(4)客观方面不同。挪用资金罪中行为人挪用的资金,可以归个人使用,也可以借贷给他人。挪用特定款物罪是行为人违反国家特定款物专款专用的财经管理制度,不经合法批准,擅自将自己经管或支配的上述款物调拨、使用于其他方面。不包括归个人使用的情形。归个人使用的,以挪用公款罪论处。

3.挪用资金罪与职务侵占罪的界限

(1)犯罪客体和对象不同。挪用资金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资金的使用权,对象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资金,仅指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的财产;职务侵占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财物,既包括货币,也包括其他财物。

(2)客观方面不同。挪用资金罪的行为方式表现为挪用,即未经合法批准或许可而擅自挪归自己或者他人使用;职务侵占罪的行为方式表现为侵占,即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本单位财物。

(3)主观方面不同。挪用资金罪行为人的目的在于非法取得本单位资金的使用权,而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事后有归还的意思;职务侵占罪的行为人的目的在于将本单位财物非法据为己有,即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四、挪用资金罪的追诉标准

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在五万元以上,超过三个月未还的; 

(二)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在五万元以上,进行营利活动的; 

(三)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在三万元以上,进行非法活动的。

五、挪用资金罪的刑事处罚

(一)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二)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规定的挪用资金罪中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以及“进行非法活动”情形的数额起点,按照本解释关于挪用公款罪“数额较大”“情节严重”以及“进行非法活动”的数额标准规定的二倍执行。

(三)数额较大(10万),数额巨大(400万),进行非法活动(6万)。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数额在三万元以上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的规定以挪用公款罪追究刑事责任;数额在三百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数额巨大”。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一)挪用公款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的;(二)挪用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特定款物,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一百万元的;(三)挪用公款不退还,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一百万元的;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营利活动或者超过三个月未还,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在五百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数额巨大”。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一)挪用公款数额在二百万元以上的;(二)挪用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特定款物,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不满二百万元的;(三)挪用公款不退还,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不满二百万元的;

六、挪用资金罪主要法律法规汇总

(一)《刑法》

第二百七十二条【挪用资金罪】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一百八十五条【挪用资金罪】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保险公司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或者客户资金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七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6年4月18日起施行 法释〔2016〕9号)

第十一条 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规定的挪用资金罪中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以及“进行非法活动”情形的数额起点,按照本解释关于挪用公款罪“数额较大”“情节严重”以及“进行非法活动”的数额标准规定的二倍执行。

(三)《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2022年5月15日起施行 公通字〔2022〕12号)

第七十七条〔挪用资金案(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第一款)〕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在五万元以上,超过三个月未还的;  

(二)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在五万元以上,进行营利活动的; 

(三)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在三万元以上,进行非法活动的。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本条规定的“归个人使用”:  

(一)将本单位资金供本人、亲友或者其他自然人使用的; 

(二)以个人名义将本单位资金供其他单位使用的;

(三)个人决定以单位名义将本单位资金供其他单位使用,谋取个人利益的。

(四)《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国家出资企业中职务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2011年11月26日起施行 法发〔2010〕49号)

三、关于国家出资企业工作人员使用改制公司、企业的资金担保个人贷款,用于购买改制公司、企业股份的行为的处理国家出资企业的工作人员在公司、企业改制过程中为购买公司、企业股份,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公司、企业的资金或者金融凭证、有价证券等用于个人贷款担保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或者第三百八十四条的规定,以挪用资金罪或者挪用公款罪定罪处罚。行为人在改制前的国家出资企业持有股份的,不影响挪用数额的认定,但量刑时应当酌情考虑。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或者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国家出资企业的工作人员为购买改制公司、企业股份实施前款行为的,可以视具体情况不作为犯罪处理。

(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印发《关于依法惩治妨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意见》的通知(2020年2月6日起施行 法发〔2020〕7号)

(七)国家工作人员,受委托管理国有财产的人员,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侵吞、截留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用于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款物,或者挪用上述款物归个人使用,符合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二百七十一条、第三百八十四条、第二百七十二条规定的,以贪污罪、职务侵占罪、挪用公款罪、挪用资金罪定罪处罚。挪用用于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救灾、优抚、救济等款物,符合刑法第二百七十三条规定的,对直接责任人员,以挪用特定款物罪定罪处罚。

(六)《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3年5月15日起施行 法释[2003]8号) 第十四条 贪污、侵占用于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的款物或者挪用归个人使用,构成犯罪的,分别依照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二百七十一条、第三百八十四条、第二百七十二条的规定,以贪污罪、职务侵占罪、挪用公款罪、挪用资金罪定罪,依法从重处罚。

(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刑法室关于挪用资金罪有关问题的答复(2004年9月8日起施行 法工委刑发[2004]第28号)

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规定的挪用资金罪中的“归个人使用”与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规定的挪用公款罪中的“归个人使用”的含义基本相同。97年修改刑法时,针对当时挪用资金中比较突出的情况,在规定“归个人使用时”的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借贷给他人”属于挪用资金罪的一种表现形式。

(八)公安部关于村民小组组长以本组资金为他人担保贷款如何定性处理问题的批复(2001年4月26日起施行 公法[2001]83号)

村民小组组长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擅自将村民小组的集体财产为他人担保贷款,并以集体财产承担担保责任的,属于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的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以挪用资金罪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九)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人员挪用国有资金行为如何定罪问题的批复 (2000年2月24日起施行)

对于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国有资金归个人使用构成犯罪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定罪处罚。

(十)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挪用尚未注册成立公司资金的行为适用法律问题的批复 (2000年10月9日起施行 高检发研字[2000]19号)

筹建公司的工作人员在公司登记注册前,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准备设立的公司在银行开设的临时账户上的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应当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声明:

本文来源互联网,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联系方式:

联系我们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箱:2889034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