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是几岁到几岁(国家对青年年龄的定义)
先说现在的习惯。现在咱们国内,一般把人分为婴儿、幼儿、学龄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这7个阶段。
其中前3个阶段的年龄比较明确。
婴儿就是0-3岁,婴儿期很多玩具都不能玩怕危险,婴儿期的大部分经历人长大了都是会忘记的。
幼儿是3-6岁,上幼儿园的年龄。
学龄儿童一般是6-12岁,即上小学的年龄。也有把整个义务教育时期称为学龄儿童,那就是6-15岁。或者以儿童节的上限为期限。我国规定儿童节是14岁以内小朋友过的节日,则儿童范围是6-14岁。
接下来的几个阶段就没有统一标准了。
比如少年,实际上10岁左右青春发育期开始都可以叫少年。世卫组织定义的少年是10-15岁。青少年往往作为一个整体,所以少年和青年之间的界限哪有那么泾渭分明。咱们这里姑且用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之间的界限,也就是年满18周岁。即少年为12-18岁。
再说青年。现在青年的范围真是无限扩大。以前世卫组织定义的青年是15-24岁,后来上限又提升到44岁。国家统计局则是以35岁作为青年的上限,社会上很多工作岗位超过35岁的人就不招了,公务员社招也常常以35岁划线。但青年科学家的评选又是以45岁为限。为此,咱们折中取个整数,按18-40岁作为青年吧。
然后是中年。中年是最尴尬的一个年龄段,经常被向上合并为中青年,或者向下合并为中老年。根据现在寿命逐渐延迟,退休也要延迟,咱们同样简单粗暴,以40-60岁为中年好了。
最后是老年。根据现在各种公园门票、公交卡的标准,60以上称为老年,基本还是靠谱的。
以上说的是现在的划分标准。但在30年前左右,我父母给我讲了另一套年龄划分,如下:
婴儿,幼儿,少年,青年,中年,壮年,老年。
比起现在这套,少了一个学龄儿童,多了一个“壮年”。
按照旧的标准,大致是这样划分的:
婴儿,还是0-3岁。幼儿,还是3-6岁。
少年,大约是6-14岁。基本上与现在的“学龄儿童”重合。
实际上在二三十年前,“少年”和“儿童”本来就是融为一体的。十六七岁的人根本没有资格被叫做少年。鞠萍姐姐主持的“少儿节目”针对的显然不是高中生。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少先队”,全称是“中国少年先锋队”,针对年龄是6-14岁。也就是说,超过14岁就不能叫少年,该叫青年了。而且,少先队的前身恰好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儿童团”,再次说明在早几十年的时候,少年和儿童是统一概念。
青年,是14-28岁。为啥取的是28这个有零有整的数字?因为“共青团”也就是“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年龄标准是14-28岁。当然,如果我们取个整数,以30岁作为青年的上限,也是可以的。孔夫子云“三十而立”嘛。《银河英雄传说》中,杨舰队的几个毒舌王就把30岁作为显著的分界线。满30岁的就被称为“不良中年”。
中年,一般是28-40岁(或30-40岁)。也可能上限到45岁。
接下来,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年龄阶段:壮年。
现在网上解释壮年,一般认为是青年和中年之间,“青壮年”嘛。但是,小时候父母给我描述的,“壮年”确实是指中年和老年之间的一个阶段,大致中年已过,老年未达,“半老头子”的阶段。虽然这个阶段按说是一点也不“壮”了。大约从头脑上,是经验最丰富,而尚未因体衰导致头脑下降的阶段吧。
这个年龄段同样在《银河英雄传说》中可以找到例证。杨威利在军校时候的校长西德尼.希特列元帅,被描绘成一位“壮年黑人”。他的年龄大约是五十以上,六十不到。明显比中年的派特、卡尔先等人年长,比七十岁的老人比克古要年轻。
壮年的范围,大致为40-55岁,或45-55岁。
最后是老年,55岁是女性退休年龄,这个年龄往上称为老年没啥问题了。
新旧两套年龄标准的划分如下: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除了婴儿、幼儿标准完全一样外,旧的少年完全被新的学龄儿童取代,旧的青年则覆盖了新的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前半段。旧的中年完全被新的青年时期后半段覆盖。旧的壮年基本上相当于新的中年时期前期和中期。简单说,就是整体新的每个年龄阶段都向后扩展了。
最后再简单聊聊古代的“少年”。
古代的年龄划分没有那么细,基本上除了儿童之外,就是“少年”和“老年”。少年是相对老年而言的,所以,只要不是老年,就可以称为少年。
那么古代少年到底范畴多大呢?《释名》说“少壮而死曰夭”,《三国演义》诸葛亮给周瑜吊孝时说“呜呼公瑾,不幸夭亡”。周瑜死时已经虚岁36岁,还是称夭。《三国志》记载刘备的遗诏“人五十不称夭”。按照这个标准,50以下的都可以叫“少年”。咱们稍微严谨点,古人四十岁以上自称老夫、老丈的还是不少(欧阳修那种30多岁就自称苍颜白发的另算)。那么,至少40以下称为少年,是完全没问题的。
所以,古代的少年实际上相当于今天的中青年。千万别把古文的少年当做十几岁的毛孩子。
比如说,水浒传中柴进出场,就是“三十四五年纪的年少官人”。
清初董其昌给明末大臣袁可立写的纪念文章,讲到袁可立在苏州当官时,说“公乃少年气盛”。而那时候袁可立已经虚岁28岁。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把希望寄托在中国的“举国之少年”身上,排除的应也只是那些五六十岁老气横秋的人,断无把三四十岁的盛年同胞统统扫入垃圾堆的道理。
《三国演义》中赵云出场时的“少年将军”,也不要被曲解,作为“赵云那时候最多20上下”的证据了。
声明:
本文来源互联网,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