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爱好 > 书法

行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行书是一种书法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大约出现于东汉末年,历经魏晋的黄金期、唐代的发展期后,在宋代达到了新的高峰,于各种书体中逐渐占居主流地位。

行书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楷书是文字符号,实用性高且见功夫,草书是艺术性高,但是实用性相对不足,行书则集实用性和艺术性于一身。行书因其行云流水、书写快捷、飘逸易识的特有艺术表现力和很好的实用性,深受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和传播。

行书,字体,书法

行书的称呼最早出现于西晋卫恒《四体书势》:“魏初,有钟(繇)、胡(昭)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升。”书圣王羲之创作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创作的《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苏轼创作的《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声明:

本文来源互联网,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联系方式:

联系我们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箱:28890346#qq.com